hi@zxh
_

波士顿漫游指南

Jan 29, 2022 · 39 min · life

在 gap 了一年,又上了一学期网课以后,我终于来了波士顿。

申请

没敢直博,想给自己一个硕士毕业直接打工的机会,并且以我当时的菜鸡背景应该也没啥导师愿意要。

虽然现在也是菜鸡背景就是了。

GPA

我的 GPA 并不好看。

对于本科毕业后想去美国读 master 的人来说,GPA 非常重要。像 USC 这种学校甚至直接把除了三维以外的材料(CV、PS、RL)设成了 optional,我估计它们真就只看本科学校和三维。我甚至盲猜 USC 会先用机器把 GPA 低于 3.7 的申请全扔出去,因为我二三月份就收到了拒信,而我认识的 GPA 3.6 左右的人也差不多那时候收到了拒信…

如果一定要考虑一个极端的情况,那么如果本科学校够好,GPA 够高,即使其他背景非常平庸,申到的项目应该也挺好。

但我希望你不要让这个极端情况发生。GPA 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很重要学校很看重写在申请上很好看所以必须得高的数字,但它几乎证明不了你的核心能力,它无法保证你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或做出很好的研究。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国内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课程质量都不高,投入太多时间上课甚至会拖累你提高能力的情况下(美本/海本/国内顶级学校比如清北华五的情况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上课当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建议直接对标美帝顶级学校的网课。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情况是,在耗费尽可能少的精力的前提下,用你能找到的任何(合法)方法把这个数字拉高,然后剩下的时间用来攒真正有用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能力、实习、publication、connection(我现在觉得 connection 最重要)、信息渠道等。

好吧这听上去像句废话,大家都想轻松拿到好看的 GPA。但总之就是,永远都有比 GPA 和在学校上课更重要的东西。

TOEFL

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我考了 7 次托福的血泪史了。从涨价前考到了涨价后,加起来给 ETS 送了上万的人民币。因此我觉得我应该对考过的几个考场进行一下点评:

  • 好耶

    • 重庆教育社会考试服务中心

      考过的条件最好的考场,甚至好于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设备很新,监考、管理什么的都很好,而且休息时间还有小蛋糕吃,这真的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有小蛋糕吃的考场嘤。

    • 西交利物浦大学

    • 宁波诺丁汉大学

      这俩学校就没有必要多解释了,尤其是西交利物浦,我当时报班学托福的时候老师强调了好多次“一定要去西交利物浦体验一下啊在那里考贼爽啊”。

  • 中规中矩

    • 宁波大学

      在去宁波的时候,刚到虹桥我的背包带就断掉了。然后我那正好在虹桥实习的室友表示了震惊,然后带着我去无印良品买了一个新包,这包一直用到了现在。

    • 上海开放大学

  • 傻孩子们快跑啊

    • 上海大学

      相邻两个人仅仅用一张纸板隔开。最大的问题是耳机不隔音且漏音非常严重,做听力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隔壁小哥耳机的漏音,于是我被迫调大音量,结果隔壁小哥的漏音更大了。我估计是因为我调大音量后漏音变大,影响到了隔壁小哥,于是他也只能调大音量。只能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可以想象旁边有人在说口语而我在听录音的时候我有多崩溃…

      但我托福最高分和听力最高分就是在这里考出来的…这是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吗…

啊我好像只写了六个,那要么是我忘了一个,要么是我在某个考场考了两次。

我是考完 GRE 以后托福才过的线。跟 GRE 拉扯完以后,至少托福阅读部分就不该有任何压力了,我当时稳定 15 分钟一篇文章,基本不会丢分。而口语我一直处于放弃状态,因为我认真练几个月去考,23 分;完全不练,考前一周才开始做题找感觉,也 23 分,那我还练啥练。

因此最后阶段让我痛苦的是听力和作文。我也不知道我这两项是怎么把分考上去的,我只记得我最后基本上是每一两周考一次托福的频率,然后不知道哪一次分就能看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托福是一定能过线的,只要你付得起足够多次数的托福考试费 😂。

GRE

我开始准备 GRE 的时候已经是大三暑假了。那时我托福还只有 80+,但我短期内实在不想再碰托福了,于是想着不如先去 GRE 那里碰碰运气。因为离申请季已经不远了,并且还得给托福留时间,于是我直接报了一个月后的考试,打算逼自己速成。

GRE = Verbal + Quantitative + Analytical Writing。其中 Q 只要看得懂题就应该能拿满,考虑失误也应该在 168 以上(虽然我只有 167)。而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AW 上了 3.5 就完事儿。因为我得速成,所以这两样我基本没有花太多时间(但 OG 上的 Q 题目和 AW 的题库多少得花时间去研究一下)。

难搞的是 Verbal。如果有更长的准备时间,那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可靠的方案。但因为我只有一个月,我只能靠单词量(再要你命 3000)和长难句语感把 Verbal 分数硬怼上去。我很多时候会出现题目里那段话基本没看懂但就是把选项选对了的情况。

实际上单词量也并没有多大,因为背单词的时间太少了。我用了十天把再要你命 3000 背了三遍,但只背三遍显然不够,很多单词背了就忘了。网上有种说法是 GRE 单词背五遍以下上考场算裸考,那我应该就是皮肤都没绑定直接拿骨架上去考了。在这种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优先把六选二等价词给背了(网上可以找到各路机构出的等价词列表)。一方面六选二在填空题里面占比挺高,并且如果在选项里只看到了一对等价词,甚至可以不看题直接选;另一方面从我做机经和考试的情况来看,等价词在别的题型里面也经常出现,我觉得就算只背等价词应该也能应付大部分情况。

除了单词以外,就是长难句看不懂。这时理论上应该怼长难句的语法,但我也没这个时间了,我只能靠多做机经攒语感。网上可以找到各路机构出的机经,但内容应该基本是一样的。我觉得 GRE 就是为了考难而故意把句子写复杂,说是考学术阅读能力,但我就没见过哪篇论文像 GRE 题目那样说话的。写论文应该简单易懂,更严苛一点的人甚至会限制自己每一句话的单词数量。如果真像 GRE 题目那样写论文,审稿人估计会审得鬼火冒。

结果

简单来说:

  • Fall 2020 申了一堆学校,全是 CS master 项目,除了 BU 以外全拒

    因为 BU 不给 defer,签证开放遥遥无期,我又不想上网课,于是决定 GAP。遂拒了这唯一个录取,把申请推到了 Fall 2021。

  • 结果 BU 又给我录了 Spring 2021,签证开放依然遥遥无期,我依然不想上网课,于是又给推了

  • Fall 2021 又申了一堆学校,这次除了 CS 还申了 ECE、DS 之类的项目,除了 BU 以外依然全拒

所以如果不是我校连续捞我,我真的每年都没书读…

CPT 和 OPT

5 月拿到了唯一一个录取(…),然后从当时的实习公司离职,开始琢磨出去玩顺便把签证签了的事儿。

关于我为什么 Fall 2021 要上网课的官方说法一直是“签证被 check 没来得及办下来”。这的确是事实,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 7 月才去签证,如果我 5、6 月就去签证,时间也是来得及的。而不早点去签证是因为我本来就不太想 fall 就去美国 in-person,那时对美国的形势还摸不着头脑所以打算再观望一学期,反正学校允许 Fall 2021 上网课,我就打算 Spring 2022 的时候再去。因此我其实在去签证之前就已经在找未来半年的实习了…

然后我研究了一下 remote 一学期对 CPT 和 OPT 的影响。虽然当时嚷嚷着要读博所以最后 CPT 和 OPT 可能都用不上,但想着有总比没有好。BU MSCS 毕业要求是 32 个学分,大多数课是 4 个学分,也就是说要修 8 门课。主流修法是 332,前两学期每学期 3 门(full-time),最后一学期 2 门(part-time),三学期(一年半)毕业:

  • CPT 要求是 full-time 一学年,同时 ISSO 在邮件里表示不管你 remote 还是 in-person 都无所谓,只要 full-time 一年就能申 CPT,所以 CPT 没啥问题
  • OPT 要求是 in-person 一学年,part-time 还是 full-time 无所谓。而我 remote 一学期以后就会去美国 in-person 上一年课(一学期 full-time 一学期 part-time),所以 OPT 也没啥问题

不过现在看来好像 CPT 和 OPT 可能都能用上…

签证

天平向网课倾斜以后,签证就变得不是那么的迫切,半年以内签下来就行。于是我在排行程时,签证的优先级甚至放在了旅游的后面。约签证的时候大概已经过了高峰期,非常好约,点进领事馆一堆空位,不用天天去领事馆网站上蹲位置也不用上 tuixue.online/visa

面签约在了上海梅龙镇广场,毕竟在上海待了四年所以在那里签还是更有安全感一点。不过我还是低估了静安区酒店的价格,而且虽然装修风格我很喜欢,但我从没住过房间如此小的酒店,不愧是寸土寸金的静安。

去之前准备了一下别人面签的时候被问到的问题。他们说绝对不能让 VO 觉得你有移民倾向和对 AI 感兴趣,因此我决定在被问到毕业了想干啥时一口咬定我要回国写前端(我的确认真考虑过这个可能性所以也不能算瞎扯),结果 VO 啥都没问,收完材料就给我 check 了,并让我去中信银行寄护照。上海当时好像都不现场收护照,得邮寄,不过我几个在北京签的同样被 check 了的朋友都直接现场就把护照收了。

关于 F1 签证要带的材料:

  • 必须要带的,不带你可能连 VO 都见不到

    • 护照

    • I-20

    • DS-160

    • 签证预约确认信

    • SEVIS 缴费收据

    • 签证照

      就是填 DS-160 的时候要上传的那种格式。我并没有被收签证照,但他们说如果领事馆的人认为你 DS-160 上的照片不符合要求的话,就会要求你补交照片。所以还是带上吧,不然就得去重拍然后重新排队。

  • 我面签的时候 VO 收了的材料(除了 I-20 和 DS-160 以外)

    • CV

      我尽可能省略了 research 的部分,基本写成了一份前端的简历。但 publication 那里我还是不敢省略,因为签证官网上明确要求得写,而且这玩意儿网上是可以查到的,我被 check 倒是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急,但要是因为没写必须写的东西给我拒签了就很麻烦了。

    • Study plan

      写想选什么课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回国写前端)

    • Academic advisor(即 cpk)的简历

    • Offer

  • VO 没收但我带了的材料

    • 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 本科学生证

    • 本科成绩单

    • 财产证明

    • 父母收入证明

    • 户口本复印件

      觉得被要求出示户口本的可能性也太小了,没有必要冒着弄丢它的巨大风险带原件去,遂复印了一份

    • 房产证复印件

      基于和户口本一样的理由,复印了一份带走

    • 本科毕设导师(即赵姐姐)的简历

    • “感兴趣的硕士导师”的简历

      为了应对“VO 一定要我交硕士导师简历,而我是授课型硕士根本没有导师”的情况,我去随便找了份本系研究方向不敏感并且看年龄应该快退休了的教授的简历

    • TOEFL / GRE 成绩单

    • 发过的论文

总的来说,把你能想到的材料都带上,谁知道 VO 想看什么。

进领事馆不能带除了纸质材料以外的任何东西,包括手机和包。用来装材料的文件袋得是透明的,我当时带了一个不透明的文件袋,他们也让我扔了。这催生了领事馆旁边的水果店的副业:存包、卖透明文件袋等等,并且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这个店,因为店里的人随时都在领事馆门前吆喝并准备把你带去店里。

面签完出来以后在地图上搜中信银行,发现领事馆马路对面就有一个…就隔条马路还搁这儿邮寄。并且那个中信银行专门有给领事馆寄材料的柜台。我最开始脑子短路还想着回重庆之后再找中信银行寄护照,直到我妈问我:“你为什么不就在上海寄呢?”,我:“你说得对”。

大概 7、8 周之后网上显示 issued 了,一天以后我收到了护照和签证,给的一年签。

网课

他们说 BU 的课 workload 大,因此我最开始对第一学期一边全职实习一边上三门课有一些担忧,于是我基本是按“听说不难”和“有老本可以啃”的原则来选的课:

  • 听说不难:CS 630 Graduate Algorithms、CS 611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inciples and Design
  • 有老本可以啃:CS 542 Machine Learning

上完以后的感觉是基本对得起这两个评价,有种白瞎了那么贵的学费的愧疚感。

BU 5xx 和 6xx 的课都是 graduate level 的课程,但 6xx 只要研究生能选,5xx 本科生也能选。我的感受是 5xx 的课学生质量高于 6xx,所以本科生是真的能打。

网课的体验是感觉自己留了个假学。

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看 recording,后来各种事儿越来越多,工作日下班回到家摸一会鱼就该睡了,周末做做作业处理一下历史遗留问题 commit 一下奇怪的项目就不剩什么时间了。再加上 recording 的质量实在堪忧,尤其是 630,据说老师说的话他们在现场都听不清楚,视频和音频质量也差,老师还不用 PPT 全程黑板上龙飞凤舞的板书,现场的人看黑板都要连猜带蒙。索性后面连 recording 也不看了,作业和考试就靠啃老本和看讲义和教材自学,就这样一学期下来 GPA 倒还行。

这样连上课的感觉都没有了,我感觉我就是在公司打工,然后定期需要去 piazza 上领题目或者项目需求,然后做完它们并传到 Gradescope 上去。

原来以为半期和期末考试的时候需要倒时差,结果老师和 ta 还是很关照在其他时区 remote 的学生的。in-person 和 remote 的人分开考试,remote 的考试时间尽量定在了美东和其他时区的人都能接受的时间。所谓“其他时区”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北京时间,我记得 remote 的人里,除了 611 有一个用莫斯科时间的俄罗斯人以外,其他全是中国人。所以不会有什么特别离谱的考试时间,但晚上十一二点或者早上六七点考试也还是有点难受的。

半期考试的时间正好在国庆左右,而我国庆的时候跑去深圳玩了。去之前我瞄了一看考试安排,最早的一场是 611,换算成国内时间是在 10.8 凌晨 2 点,于是我心想我完全可以玩完回来再开始复习。于是我开心的跑去深圳了,在深圳那几天我完全没有看过邮箱和 piazza。等我 10.5 回到北京,收了东西洗了澡摸了会儿鱼到了 10.6 凌晨 1 点准备睡了,突然决定看一眼 piazza,然后就发现 611 半期要考两场,一场 theory 一场 practice,10.8 那场是 practice,而 theory 的时间时 10.6 凌晨 2 点。我吓得瞬间清醒,我但凡晚一天回北京就凉了。

其实几天前 cpk 给 remote 的人发了封邮件,说你们可以选择凌晨 2 点考,也可以选择早上 8 点考。过了两三天后 cpk 又给我补了封邮件,说你还没回我你 prefer 的考试时间呢,再不回我就默认你 2 点考了哦。结果我在外面玩没看邮箱,两封都没回。等我看到的时候就是考试前一个小时,我赶紧给 cpk 补了邮件问我现在还能不能把时间调到 8 点。直到 2 点考试开始,cpk 都没有回我,于是完全没复习的我被迫开始体验凌晨 2 点困得不行的时候裸考。后来想想就算调到 8 点,我也得立马睡觉没法复习,那会儿我困得应该根本复习不进去。

10.7 号十一点左右我上床睡觉,定了 10.8 凌晨一点半的闹钟,打算睡两个多小时再起来考试。睡前我让一个那天打算通宵干活的朋友凌晨一点半打个电话给我,以免我没被闹钟吵醒。

结果我还真没被闹钟吵醒,是被她的电话叫醒的。

这又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但睡得好好的突然被打断,醒来以后真的太难受了,感觉全身都不对劲,状态还不如直接熬到两点。

CS 630 Algorithms

如前所述,糟糕的录像质量和龙飞凤舞的板书让我几乎没怎么听这门课,我基本靠自己看算法导论(教材)跟完了所有作业和考试。

我选这门课的时候甚至没看 syllabus,因此我对他的期望是“讲一些 Leetcode 或 ACM 会用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结果这课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老本的范围,所以其实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虽然如此,老师讲课的节奏其实很慢,前半学期就讲了 fft 以及一些 np 问题的近似算法,后半学期讲 np 问题的定义什么的以及概率算法,没了,所以跟起来还是很轻松的。

CS 542 Machine Learning

体验最好的一门课,兼顾了“有足够的收获”和“花不了我多少时间”。

老师第一节课致力于劝退你,比如如果你数学不行就赶紧 drop 吧,比如如果你只是“interested in machine learning”而不是想要“develop new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就赶紧 drop 并出门左转 CS 506 吧,吓得我犹豫了两天,但其实上下来完全没有那么离谱。

主要讲 ML 算法,侧重于公式推导角度的理解。DL 只是简单涉及了一点,基本上你会链式法则求导和知道计算图是啥就行了。作业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推公式,涉及到的数学也只是求导积分以及基础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另一部分是 coding,题目里已经给你写好了很多代码,你只需要像填空一样填入核心的部分。总的来说感觉 workload 不大。最后一次作业我没有做,用了 drop lowest pset 政策。

快期末了有个 challenge,一个回归问题,让预测房租价格。给了你训练集和验证集,让你在不用任何 ML 或 DL 框架的前提下训个算法出来,然后交上去在没公开的测试集上跑,最后搞个拿 MSE 当指标的 leaderboard 出来。我用了半天速战速决。因为我之前用纯 Numpy 撸过一个 toy DL 框架,于是我想也没想就写了个简陋的 autograd 然后直接上 MLP,后来想想老师应该是希望你撸个传统 ML 算法出来而不是用神经网络…我没有对特征做任何预处理,我试了 PCA、normalization、feature selection,得出的结论是效果都没有不作处理好。这个结论有点离谱,因为我肉眼都能看出数据集 7000+ 维的特征里有大量的冗余。但我也没太在意这个,因为指标已经够用了,训练和推理时间也在规定范围内,而我那时候有点忙没想在 challenge 上换太多时间,所以赶紧交上去交差,没再研究特征的事儿。后来听一个用随机森林的同学说,他只用了 30+ 维特征就有了挺好看的效果,我要是只用 30+ 维特征的话效果应该非常难看。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模型是 MLP,还是因为我没认真调参。

考试也侧重于推公式,难度也不大,感觉期末难度略高于半期难度。考试前老师会发一些练习题,我觉得半期的话,把考前练习做完基本就没问题了。期末跟考前练习倒没有太大关系,但考的东西作业里也都有。期末考试前我算了算分数,发现我考六七十分就能 A,于是考的时候态度很不端正,最后考试成绩不太好看 2333

考试开始的时候监考的 TA 会让你出示 ID,而我显然没有学生卡,并且护照在家里不在北京,因此我两次考试都出示了身份证…不知道如果 TA 不是中国人的话,还认不认身份证…

我不评价老师讲课的水平(考虑到我有好些课都没听,我也没资格评价),但至少我觉得这门课组织得挺好的。即使你有基础,课上提到的 ML 算法你都学过,去这门课上系统的再学一遍也是有收获的。

CS 611 OOD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把设计模式顺了一遍。虽然我跟人说过“设计模式是同济软院难得值得一听的课”,但其实我本人并没有认真听(其实我本科就没多少课是认真听了的),那门课成绩也挺难看(其实我本科就没多少课的成绩不难看)。因此 611 上下来还是有收获的。

好话到此结束 (╯‵□′)╯︵╘═╛

我 2021 年几乎所有的抱怨和全部的通宵都给了 611,主要是这课的 assignment 非常扯淡。乍一看只是写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实际上要写的细节非常多。虽然只要你以前写过 Java 懂点 OOD 就几乎没有难度,但工作量真的太大了,而且这种没有难度纯堆量的代码对你的能力不会有提升,感觉我就像在被罚抄作业 500 遍。

然后是作业要求,比如虽然作业都得写几十个 class 文件,但要求是你不能分 package,所有 class 文件都要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当然这个要求的理由是分了 package 以后会加大 grader 运行你的代码的工作量,这我能够理解,但的确会影响写代码的体验。

再来是作业给分,会出现本来能跑的代码,grader 就是给你跑不起来,然后一言不合把 35 分 correctness and usability 扣完的情况,然后你就需要交 re-grade request,甚至去 oh 现场和 TA 对线。使用生成器生成的 ASCII art 会被判 cheating,因为“这部分代码不是你自己写的”,我听说这事儿的时候真的非常震惊。

半期考试的 theory 部分,我以为会考更偏向于面向对象和设计模式(半期的时候还没讲设计模式) 一点的东西,结果基本在扣 Java 语言本身的细节。而虽然我们一直都知道这课用的是 Java,而且课上也讲了不少关于 Java 的东西,可如你所见 Java 这个词甚至没在课名(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inciples and Design)里出现过。当然我觉得这一条这也不算这门课的问题,只是我无能狂怒的偷偷吐槽。

2021 年的至暗时刻是,我在写某次作业的时候,due 前的那个晚上通宵通到一半,电脑坏掉了,而我偏偏那一次代码忘了 push 上 Github,也就是没有备份。我当时差点哭出来,字面意义上的差点哭出来。唯一令我欣慰的是虽然那时大半夜,但我依然找到了人哭诉。然后我换了台电脑(还好我又能换的电脑,不然大半夜的我去哪里找电脑),重头开始写。当然不管是 due 前一天才开始极限操作,还是忘了备份代码,都是我而不是这门课的问题,这依然只是我无能狂怒的偷偷吐槽。

一个有意思的事是,美国开始冬令时之后,对国内的我来说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小时的赶 due 时间,正是多出来的那一个小时让我赶完了上述作业的最后一个功能。本来我都不打算写了,想着扣分就扣分吧,结果一看嘿呀冬令时了还有一个小时时间,又继续赶代码。

总的来说,我认为 BU CS 的研究生都应该远离这门课,会变得不幸。但考虑到为了达到毕业要求,software area 的课必须得选至少一门,而 611 看上去是 software area 里最好过的课,所以好像也避不太开。

租房

10 月的时候开始琢磨在波士顿租房的事。

我租房就三个要求:

  1. 离学校近
  2. 有 in-unit 的洗衣机烘干机
  3. 尽量便宜一点

开始找房的时候才发现要满足上述要求太难了。尤其是我 spring 才租房,很多合适的公寓已经没房子了,更加雪上加霜。

首先是位置。我看了地图才意识到“离学校近”是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描述,因为没有说清楚是离学校的哪个位置近。BU 不算一个很有大学氛围的学校,具体来说它没有围墙,教学楼沿着马路排了一排,也就是说它长成一个挺长的长条形(图中红圈):

马路上有一条被称为绿线的地铁/电车线(图中绿色的线)穿过,并沿着学校设了几个站。

因此如果想要严格意义上的近,租房的时候就得精确到你经常会去的教学楼。对于使用主流选课策略的 CS 学生来说,你的大多数课会在 GRS(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和 CAS(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上:

上图同时还标注了我目前知道的几个大型超市以及经常听到的租房地区,原则除了离学校近以外还有离超市近,以保证基本食材不短缺(虽然网购也行)。住 Fenway 那个圈的话离学校基本是最近的,学校大多数地方都是步行距离。甚至离图里最右边的那个 Newburry St(一条商业街)也很近,没事可以去逛逛吃吃。如果住 Allston 那个圈,那我觉得最大的优势是附近有 Super88 这个中国超市,毕竟有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在美国超市是买不到的。Super88 里还有一个店卖麻辣香锅,但我无法承认那是麻辣香锅,我觉得连麻辣烫都不能算…不过离学校就略远了一些,但做绿线去学校也很方便。

我看到的大多数房子都很古老,应该有几十年了,相比之下我当时在北京租的九几年的“老房子”显得意外的年轻。很多房子都是在古老的外壳里翻新,装入了现代化的东西。我刚来波士顿的时候,感觉这里有种“年代感和现代感并存”的感觉,现在想来也就是上述情景的高情商说法。

查尔斯河对面是 Cambridge,那里有让人闻风丧胆的 Harvard 和 MIT。我同学说那边的房子会新一点,所以如果有一天世界线剧变导致我居然能去河对面读博…算了没必要立不可能发生的 flag。

好了也就是这样了,我才刚来没几天也写不出更多的东西了。

入境美国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命途多舛(我知道这三个词里面起码有一个用法不对),主要是机票。

机票

找到了一个跟我一起飞的同学,有人跟你一起命途多舛(我好像用了那个不对的词)多少让人稍微安心一些。我们准备飞美国的时候,奥密克戎开始席卷。于是我们的第一趟航班(国泰,香港-波士顿)因为疫情熔断被取消了。本着“尽量不在第三国中转”的原则,我们买了第二趟航班(国航+美联航,深圳-洛杉矶-波士顿),其中深圳和洛杉矶中转的时候行李都不是直挂,而重新托运。然后起飞前不到一周,它又因为疫情熔断被取消了。那时已经没有不在第三国中转的航班了,于是我们买了第三趟(日航,大连-东京-波士顿)。

再取消我们就得买中转很多次的票了,令人欣慰的是它没有。在买去大连的机票的时候,我才知道重庆居然没有直飞大连的票,要么经停要么要转机,重庆果然还不算大城市。最后买了在大同经停的票。

我爸妈送我去了大连,结果他们刚从大连回重庆,大连就有人确诊并且去过机场,于是他们健康码就黄了 😂

出境体检

我以为我拿着学校 offer 和签证就可以免体检费,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人一开始也是那么以为的,并让我去复印了签证。结果后面他们发现我拿的一年签,我又上了一学期网课,于是签证就不满一年了。而免体检费需要签证有效期满一年,最终我还是交了钱。

我就应该暑假一拿到签证就去体检。

核酸

美帝需要出发前一天内的英文核酸证明,上面得写自己的护照号和护照上的英文名。因此需要找到本地的能当天出英文核酸结果的检测机构,并拿着护照(而不是身份证)去挂号。

亲测重庆能当天出英文结果的医院有:

  • 重庆北部宽仁医院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

出于慎重,我出发前一天去这两个医院都做了核酸,这样就算其中一个掉了链子也还有另一个能补救。医院的官方说法是 6-12 小时出结果,但实际上我做完三个多小时就出结果了。打印机上直接出中英文双语核酸证明,保险起见可以去找前台盖个章。

还问了一些别的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当天能出结果但不支持英文,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支持英文但第二天才能出结果。

其他

备份并清空了电脑里的文件和手机里的微信 QQ 聊天记录。这时发现了微信相比 QQ 少有的优点之一:微信 Mac 版有备份功能,但 QQ Mac 版没有,因此我还得去 Windows 本上备份 QQ。

这很不好,希望腾讯好自为之。

虽然最后并没有进小黑屋,更没有人来查我的电子设备就是了。

淘宝了一张 T-Mobile 的电话卡,15 天内无限通话和流量。

带了一些感冒发烧消炎腹泻药,以及传说中管用的莲花清瘟。其实这些基本都能在美国随便买到(包括连花清瘟)或有替代品,不过有的消炎药在美国算处方药,不太好买。

飞机

值机的时候要出示疫苗接种证明(WHO 认证的国产疫苗只有国药和科兴,也就是说打智飞是登不了机的)和核酸证明。接种证明拿着身份证去接种点让他们开一份就行。这两样其实只有国内值机时看,美国入境的时候完全不看。值机柜台的人给了份美帝 CDC 要求入境的人填的文件,告诉你在东京中转的时候填完并上交。

值机排队的时候看到了不少拿着乐器箱的人,盲猜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富豪学生,他们的气质跟我们这种学计算机的有璧

日航的空乘好好看啊,我觉得她们的妆发和服装很好。

大连-东京那一段,空乘全程日语,我全程只听懂了阿里阿多 cosine mass。她们检查来检查安全带的时候我们都只能连猜带蒙(其实我至今不确定她当时说的话是不是要检查安全带的意思)。飞机餐好吃,鳗鱼饭,里面有虾,我觉得是能放在店里卖的程度。

到了东京以后,入境日本的人先下飞机,然后中转的人再下去。要重新安检(于是我又得翻出我的手机们电脑们充电宝们),然后有工作人员指导你填 CDC 那张表,填完以后排队去一个机器那里刷脸,刷完以后去登机口等着。

日本机场的马桶还挺高级的。

东京-波士顿那一段,看上去乘客也大多是中国人,而且人挺少的还,好多人甚至能躺在三四个并排的座位上睡觉。这一段的空乘就说英文了。我上飞机前决定全程不摘口罩不吃东西,空乘拿着菜单让我点餐,我:“不我不吃东西(坚定)”。

然后空乘拿着哈根达斯问我冰淇淋也不要吗。

我:“来一个谢谢!”

真香。

啊我喜欢日航,如果没有疫情能放开吃的话也太幸福了。

入境

一个比我先到美国的洛杉矶入境的同学被小黑屋了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以为我这种学计算机的签证有效期不到一年的以前没入境过美国的中国人铁定小黑屋了。

结果入境意外的顺利,给了对面护照和 I-20,他就问了一句你带了多少现金,然后就盖入境章放我进去了。

我:?

领完行李出去前被一个工作人员拦了下来,被问了“从哪儿来”“带了多少现金”“带熟食生鲜了吗”,回答完就放人了。

彻底入境,顺利得有些恍惚。

然后我们去打 Uber,可能是第一次在洛干打 Uber 没有经验,司机到了以后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他…然后订单就被取消了还扣了我们 5 美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惊觉我忘了付打车钱给我同学,我起床以后就给嘤。

然后停车场一个老哥问我们上不上车,即使是在国内这也显得很可疑,但那天是波士顿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在当时是最冷的,现在已经有更冷的了),-11 度,在寒冷的压迫下我们还是上了老哥的车。

老哥热情的尝试和我们聊天,但我们的听力不怎么样还没有适应美帝环境所以并没有怎么听懂。

酒店

入境以后已经是晚上了,公寓下班了没法 check-in,而且就算 check-in 了里面也啥也没有,所以我去 Booking.com 上定了两天酒店,用 Expedia 或者 Airbnb 也行。

美国酒店和国内的一些不同:

  • 没有拖鞋

    别说酒店了,美国超市里都没有拖鞋卖,我拖鞋都是网购的

  • 没有牙具

    我去超市买了一套

  • 没有烧水壶

    但有胶囊咖啡机(咖啡免费),所以一定要喝热水的话可以用咖啡机来烧水,不过一次只能烧一小杯,而且大概会有咖啡味…

  • 会收押金

购物

我不知道美国其他地方是什么行情,但反正在波士顿,从公寓 leasing office 直接租到房子几乎都是不带软装的,包括床架、床垫、桌子,都没有。想租到有这些家具的房子估计只能找个人房东或者转租。

所以这些全得自己买。为了减少你因为没有床而住酒店或睡地板的时间,最好提前卡着送货时间网购(如果打算买二手或者去家具店现场拉货的话就当我没说)。而菜鸡如我,虽然提前网购了,但我把 ship 理解成了收货而不是发货(收货是 deliver),因此依然买晚了。

我就说美帝物流怎么会那么快。

所以我还是睡了几天地板。我去超市买了一块最便宜的像毯子的东西,还挺厚的,很适合铺地上睡觉。在被子到之前只能调高暖气盖着衣服睡。这样睡了几天我觉得睡地板还不错,好像没有床也行

然后去超市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如酱醋老干妈饺子包子等需要去 Super88 买,Super88 离我住的地方还挺远的得坐绿线。去了两趟后发现可以网购,遂没再去过。

吃过几次普通美国餐厅(即卖的是汉堡三明治披萨沙拉炒面等普通美国食物,算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觉得特点有:

  • 当然是按国内物价来看,虽然这样并没有意义

  • 量大管撑

    我从没吃过那么大的三明治,可以顶两顿

  • 美国人买盐是不要钱吗,咸导致吃前两口的时候感觉还行,吃到后面就因为太咸而难吃了

而我有如下特点:

  • 好吃:无法接受每顿都吃不好吃的食物
  • 懒做:不想在吃饭这件事上花很多时间
  • 贫穷:字面意思
  • 无能:在来美国前不会也没做过饭
  • 不端:不喜欢做饭

好吃和贫穷让我没法每顿都在外面吃,只能考虑自己做,而懒做无能和不端让我决定采用极简做饭法则。

首先,我倒目前为止只有平底锅、锅铲、电饭煲、碗、勺子、叉子、筷子各一个,其中筷子还是我从国内带来的,其他是我到波士顿的第二天去超市随便抓的。反正菜鸡如我也没必要糟蹋更多的厨具。

其次,我采用的主要做饭方式是:

  • 路线一

    1. 把葱姜蒜洋葱切了扔进锅里炒
    2. 随机抓一些素菜扔进锅里炒
    3. 随机抓一些肉扔进锅里炒,没那么懒的时候会先用随机的调料把肉腌一下
    4. 随机往放入调料和水,继续炒
    5. 放入煮好的饭,继续炒
  • 路线二

    1. 往电饭煲里放入米、水、和随机的调料
    2. 往电饭煲里放入随机的素菜、肉和葱姜蒜
    3. 按煮饭键
    4. 搅拌电饭煲里的物品

该方式是随机游走而不是马尔可夫过程。

这样搞下来还挺好吃的,不过我觉得我总有一天会吃腻,所以在吃腻之前我得学会别的方法。

目前除了走路和打过两次 Uber 以外就是地铁(绿线),肥宅也没去过太远的地方。

波士顿地铁上车刷票,只要上车就是 2. 几美金,坐一站是那么多钱,坐 n 站也是那么多钱。可以在地铁站买单程票,也可以搞张地铁卡并往里面充钱。地铁卡有两种:

  • Charlie Ticket:纸质的,买的时候往里面存钱,钱用完就不能继续往里充钱了,这张卡就没用了得扔掉。因此如果你最后剩了一点不够一张单程票的钱,应该就相当于浪费掉了。可以在超市比如 Star Market 里买到,我搞了一张这个将就用。
  • Charlie Card:塑料的,可以重复充钱并一直用。好像得去某些地铁站找工作人员要,我还没试过。

绿线看上去真的古老,就像(实际上应该也的确是)几十年前的东西。站台没有护栏,我随时可以冲到或被人推到轨道上去躺着,这让我觉得以后还是抱紧广告牌等地铁比较好。并且它跑得贼慢,我觉得我骑车都比它快。

天气

我只看过波士顿的冬天,觉得可以对标大连的气候。当然这句话很不负责,因为我只去过一次大连(飞美国那次),待了不到一天。但我的确觉得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纬度都很高(波士顿更高一点)、都在一个国家的东北、冬天都冷且干、都沿海因此气候也会受海洋影响(就是沿海这一点让我觉得国内好像只有大连能对标)。

温度一般在零下几度,极端一点的时候会变成零下十几度。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这边零下几度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比重庆冷多少,我在重庆怎么穿在这边还是怎么穿。而零下十几度的时候,我会选择不出门。

其他

社交量还是太低了。虽然还是比我本科的时候好太多了,但量还是不够,而且大多数社交都是在网上。

我知道 connection 大概是跟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但我对社交的抗拒惰性和不喜欢大概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克服。

希望以后会好一点吧。

Edit this page on GitHub Last updated: 3/24/2023, 3:07:51 PM